教授(研究员)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学系师资 >> 考古学系 >> 教授(研究员) >> 正文
李清泉*
发布时间:2020年02月28日 12:46    点击次数:6305

李清泉

性别:男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生年月:196212

籍贯:山东蓬莱

联系方式:q_li1225@163.com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16月,毕业于菏泽师范专科学校艺术系

19818月至19938月,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美术编辑

19966月,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

19967月至20198月,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2004年获教授职称

200111月至20022月,美国国家美术馆视觉艺术高等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20023月至6月,芝加哥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20036月,中山大学历史系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20053月至6月,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200812月至20198月,任广州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艺术学理论学科带头人、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

20109月至20117月,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

20119月至12月,美国盖地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20199月至今,yl23455永利官网文化遗产研究院,特聘教授

所获荣誉与社会兼职

教育部第四届教学指导委员会艺术学理论委员会委员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5年)

中山大学《艺术史研究》期刊主编

广州艺术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山东艺术学院特聘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

先后受教于著名美术考古学家刘敦愿先生、著名中国美术史家陈少丰先生、巫鸿先生和著名历史学家姜伯勤先生等,主攻中古中国美术史与美术考古。

获奖成果

12020年,论文《引魂升天,还是招魂入墓——马王堆帛画的功能与汉代的死后招魂习俗》,获第八届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2019年,论文《引魂升天,还是招魂入墓——马王堆帛画的功能与汉代的死后招魂习俗》,获广东省2016-201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

32017年,《墓主像与唐宋墓葬风气之变——以五代十国时期的考古发现为中心》(2014),获广东省2014-201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

42015年,论文《宝山辽墓:契丹墓葬艺术中的国俗与身份建构》,获广东省2012-201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

52013年,论文《空间逻辑与视觉意味——宋辽金墓妇人启门图新论》,获广东省第九届鲁迅文艺奖。

62013年,论文《空间逻辑与视觉意味——宋辽金墓妇人启门图新论》,获广东省2010-201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

72011年,专著《宣化辽墓:墓葬艺术与辽代社会》,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政府奖,2008-2009)著作类二等奖。

82009年,《真容偶像与多角形墓葬——从宣化辽墓看中古丧葬礼仪美术的一次转变》,获广东省2006-200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政府奖)论文类一等奖。

92009年,《真容偶像与多角形墓葬——从宣化辽墓看中古丧葬礼仪美术的一次转变》,获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

102005年,《墓葬中的会棋图——以辽墓中的〈三教会棋图〉和〈深山会棋图〉为例》,获广东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政府奖)论文类二等奖。


代表性著作

1.著作《由图入史——李清泉自选集》,中西书局,2019

2.参与主编马哲工程教材《中国美术史》(担任五代宋辽金元美术部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3.教材《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新编》(与赵力、邹清泉、贺西林合作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4.专著《宝山辽墓:材料与释读》(与巫鸿合著,上海书画出版社,2013)。

5.专著《永生之维——中国墓室壁画史》(与贺西林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译著《早期中国美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李清泉、郑岩等译,[]巫鸿著,世纪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7.专著《宣化辽墓:墓葬艺术与辽代社会》(文物出版社,2008)。

8.专著《中国佛教学术论典82·济南地区石窟摩崖造像研究》,(台北: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出版,2003)。

代表性论文

1.上渭桥——汉画中部分车马过桥图像所集中显现的语义关联(约1.5万字),姜伯勤教授八秩华诞颂寿史学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

2.黄泉下的三维屏风,美术学报,2019年第9期。

3.壶关上好牢1号宋金墓杂剧演乐图壁画内容考释(约1.4万字),文艺研究,2019年第12期。

4.往生之桥:宋金墓葬美术中的一个连接符号及其所承载的一段心史(2.8万字),艺术史研究,第20辑,2018

5.红峪村元墓壁画的画中有画形式再思(约1.3万字),社会科学战线,2018年第5期。

6.佛教改变了什么——来自五代宋辽金墓葬美术的观察(约3万字),巫鸿、朱青生、郑岩主编,古代墓葬美术研究,第4辑,湖南美术出版社,2017

7.己独不在天涯,纪念岑仲勉先生诞辰13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19年。

8.引魂升天,还是招魂入墓——马王堆帛画的功能与汉代的死后招魂习俗(约3万字),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第四十一期,2016.9

9.墓主像与唐宋墓葬风气之变——以五代十国时期的考古发现为中心(2.6万字),收入石守谦、颜娟英主编《艺术史中的汉晋与唐宋之变》, 台北:石头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又见《美术学报》2014年第4期。

10.墓门与天门”——陕北东汉墓门画像主题考(约1.5万字),美术学报,2015.2

11.“天门”寻踪(约1.7万字),巫鸿、朱青生、郑岩主编,古代墓葬美术研究,第三辑,湖南美术出版社,2015

12.“一堂家庆的新意象 ——宋金墓主夫妇像与唐宋墓葬风气之变(1.8万字),美术学报,2013.2

13.从南汉康陵看佛教影响下的10世纪墓葬(2万字),巫鸿、朱青生、郑岩主编《古代墓葬美术研究》第三辑, 湖南美术出版社,2013

14.空间逻辑与视觉意味——宋辽金墓妇人启门图新论 2.8万字),美术学报,2012.2

15.宝山辽墓:契丹墓葬艺术中的国俗与身份建构(4万字),艺术史研究,第14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

16.“装堂花的身前身后(1万字),南山论学集· 錢存訓先生九五生日紀念,华盛顿国际文化出版社,2006

17.真容偶像与多角形墓葬——从宣化辽墓看中古丧葬礼仪美术的一次转变(4万字),艺术史研究,第8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

18.宣化辽代壁画墓中的时间与空间问题(约1.5万字),韩国中国史学会《中国史研究》第34辑,2005

19.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与备茶图的礼仪功能(约1.6万字),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3期。

20.辽代壁画墓的发现与研究,东方考古第2集,科学出版社,2005

此外,出席国内外重要国际学术会议20余次。

主要学术贡献

1.古代佛教石窟造像研究。其中,针对济南地区石窟、摩崖造像的调查与研究,曾填补过中国石窟研究中的一个缺环,并为这一区域佛教美术遗迹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一个较好的基础;有关青州北朝佛教造像风格来源、造像年代的研究,尤其是对东魏造像年代与风格特征的推定,得到了有关专家的一致认同以及学术界的广泛接受。相关代表性成果有《济南地区石窟摩崖造像调查与研究》《对北朝时期山东地区佛教造像的初步认识》《流散台湾的青州佛像》等。

2.中国古代墓葬美术,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宋辽金元时段,并上及两汉与南北朝。其中,围绕于宣化辽代壁画墓群的个案研究,揭示了契丹统治下汉人墓葬艺术中的多元文化内涵及其背后的观念与信仰等社会历史根源,首开以考古发现的墓葬美术材料研究辽代美术与社会文化的先例,是对辽代美术研究的一次重要突破,被誉为既有考古学新视野,同时更具有艺术史研究的新视野达到了目前国际上研究辽墓美术的最新水平;围绕于五代宋辽金元墓葬美术的一系列长篇论文紧密回应了唐宋社会变迁的重大历史命题,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起到了首开风气的推动作用,在众多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获得过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现有成果业已达成了有关该时期美术史与社会观念史研究的显著进展,如:《从南汉康陵陵台看佛教影响下的10世纪墓葬》《真容偶像与多角形墓葬——从宣化辽墓看中古丧葬礼仪美术的一次转变》《往生之桥:宋金墓葬美术中的一个连接符号及其所承载的一段心史》《佛教改变了什么:来自五代宋辽金墓葬美术的观察》等文,由点到面地揭示了当时墓葬的佛教化倾向以及佛教往生观念在地下的具体表现;《宝山辽墓:契丹墓葬艺术中的国俗与身份建构》,以新发现的赤峰宝山辽墓为焦点,揭示了契丹贵族墓葬艺术中的诸般民族特色,及其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过程;《空间逻辑与视觉意味——宋辽金墓妇人启门图新论》,揭示了一个长达半个世纪没有落实的传统装饰题材的意义,及其在宋金墓葬艺术中的空间象征功能与意义变迁;《墓主像与唐宋墓葬风气之变——以五代十国时期的考古发现为中心》,揭示了安史之乱以后,随着丧葬祭祀风气的不断升温,墓葬出现了影堂化的趋势;《一堂家庆的新意象——宋金时期的墓主夫妇像与唐宋墓葬风气之变》,揭示了北宋中期后为正处上升阶段的中小地主阶层的夫妇合葬墓(二次葬或多次葬)而专门设计的一套墓葬装饰方案,以及其中暗含的祖灵与后世兴旺的关系等堪舆风水观念与时代思想内涵;围绕于汉代墓葬美术的三篇系列论文《墓门与天门”——陕北东汉墓门画像主题考》《天门寻踪》《引魂升天,还是招魂入墓——马王堆汉墓帛画的功能与汉代的死后招魂习俗》,系统地揭示了两汉墓葬艺术中的天门主题与天门信仰的流行范围,及其与楚地的死后招魂文化习俗之间的关联;并借由马王堆汉墓帛画功能与意义的全新解读,揭示出佛教征服以前的西汉至魏晋五百年间,中国人赖以超度亡灵的招魂礼仪美术形式,以及围绕于天门的生死观念与升仙信仰。



【作者:    责任编辑:李婧】


上一条:郎剑锋

下一条:李占扬*


关闭